碑帖,过去俗称“黑老虎”,它既是一种有文化历史内涵,又有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品。 

我们的前辈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庆典等,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 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,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,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,还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,这样就成了碑帖。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,实际“碑”指的是石刻的拓本,“帖”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,刻在木板上可石上汇集而成。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,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。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,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。为此,这些“碑帖”就有真实性、时间性、工艺性和艺术性。认识古代留下的各种拓本,重要的是对原石的鉴别,但由于原碑石被毁,因此,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,就会十分珍贵,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
泸州市图书馆藏有明清时期各种碑贴拓片、字画1200余件(册),馆藏碑帖拓片相当部分为其他地区的碑刻、摩崖石刻的拓片,或记载的是国内其他地区社会历史的真实资料。如:汉代石门颂、北魏郑文公碑(下碑)、东武侯王基碑、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二十品、江苏吴江松林书院石刻拓片。汉代《石门颂》(国家二级文物),石门也称褒斜道石门,在今陕西汉中市城北17公里的褒河水库内。石门摩崖石刻中有大量题咏,其中以东汉建和二年(148年)所刻《石门颂》最为珍贵,内容为赞颂杨孟文开通褒斜道石门事迹,其隶书古朴雄健,为书法珍品。本馆中字画中比较有代表的是清代《成亲王对联》(国家二级文物),由清代成亲王亲笔手书,成亲王即永瑆,爱新觉罗氏,为乾隆帝第十一子,幼工书,深受宠爱,乾隆五十四年被封为成亲王。其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,与刘镛、翁云纲、满族人铁保并称为四大家。

泸州市图书馆馆藏书画、碑帖拓片,集中反映了各个地区历史、文化的变迁,也是泸州地区悠久历史,灿烂文化的见证,更是泸州地区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。